海战事典006:日俄战争前后的俄国海军

  • 海战事典006:日俄战争前后的俄国海军
  • 所属分类:
    发货地:亳州
  • 价    格:31
  • 市场价格:
  • 今日价格: 有特价请联系
  • 优惠详情: 剩余数量总共数量
  • 最近热度:
  • 累计热度: 444
  • 综合得分:
  • 信誉得分:
  • 品牌:
  • 货号:5ddda8a5889e
  • 立刻联系购买联系商家暴风死神

        本商品由暴风死神提供,通过暴风死神完成交易,请放心购物

海战事典006》为全景式专著《日俄战争全史》视角的延伸,为读者精心准备了以下三篇精致图文: 
《东方的陆与海:日俄战争前的俄国海军》记录了俄罗斯帝国海军进击远东的强大动因,以及怎样步步为营,狂刷在东北亚地区的存在感。 
《帝国海军的无畏舰时代:日俄战争后俄国海军力量的重建》围绕俄国海军战后取得的海上经验,叙述了俄国海军无畏型战列舰的设计、建造、发展与覆灭,以及与其命运息息相关的俄国造船厂的历史。 
《维也纳体系的破裂:纳瓦里诺之战》为连载文章,本辑只收录了其上半部分。此篇为读者梳理了纳瓦里诺大海战对维也纳体系造成的影响和冲击,记录了木质帆船在地中海的最后一次大海战。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12月18日)
平装
ISBN: (咨询特价)
条形码: (咨询特价)
商品尺寸: 22.4 x 16 x 0.6 cm
商品重量: 358 g
品牌: 指文图书
ASIN: B01NCL2UFT
定价39.80
书摘:俄国无畏舰有几个主要特征,最重要的特点也是最主要的识别特征当属主炮系统。
当时在全世界范围内,各国海军正处于“无畏舰狂热”期。欧洲其他国家,比如英国、法国、德国建造的第一代无畏舰中有相当数量存在将主炮塔安装在了侧舷的情况,“无畏”号便是如此。德国的第一代战列舰拿骚级更是将6个主炮塔中的4个安装在两舷。这样的设计势必会引起许多麻烦:
首先,侧舷安装主炮塔,其深入船体的炮座将切开多层甲板,势必严重降低船舶的纵向结构强度。
其次,主炮塔安装在船体两侧,会导致炮塔底部的药库直接贴着船体外壳布置,这将大幅度提高中后直接危及药库的可能性。
最后,由于舰桥阻碍,安装在一侧的主炮塔实际上不能朝另一舷展开射击,这就造成了火力上的严重浪费。
相比这些不成熟的设计,俄国海军的战列舰从一开始就将全部主炮都安装在船体中轴线上,在船舷两侧留下了宽阔的空间。俄国无畏舰也因此避免了其他国家早期战列舰所遭遇的一系列问题。另外俄国人坚持将炮塔均匀分布在船体上,他们认为这会给主炮塔提供宽广的旋转弧,同时亦能将药舱分隔得比较开,有效降低殉之后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而三联装炮塔的设计成功本身久是俄国工程师的一件巨大成就,52倍口径的炮管长度超过了当时任何国家的海军炮。
12英寸52倍口径火炮的射一开始定为了332千克“1907型”(1907 Model)炮,后来采用了更重的“1911型”炮。由于仓促上阵,最初采用1911型炮的测试情况表现得有些不尽人意。不过这种炮的优异特征使这些问题在测试阶段就被克服了。基本上可以认为,到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发时,俄国海军拥有的武器是比较出色的。
到1914年年初,为“伊兹梅尔”号设计的14英寸52倍口径炮还没有经过测试。塞瓦斯托波尔级战列舰采用120毫米副炮的特征并没有遗传给后续战舰,从玛丽亚女皇级战舰开始,二级火力都采用了130毫米口径。这些副炮的主要缺点是它们都位于两舷中层甲板上的炮廓内,射界有限且容易受到海况干扰。……
当时俄国所有战列舰的火控都基于莫斯科维奇(M.A.Moshkovich)、克莱门铁夫(G.M.Klementyev)和诺莫夫(V.G.Naumov)发展出来的指挥仪火控系统,他们三人是圣彼得堡盖斯勒公司(Geysler)的俄国工程师。这是一个随动狮follow the pointer)机电系统,从1911年开始应用于俄国大型战舰。主测距仪位于前指挥塔之上,火控中心位于指挥塔之下,其作用是对数据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会转为电信号传送至炮塔的距离指示器(range clock)上。另外,在指挥塔前有一个瞭望组,由1名军官和2名士兵组成。
(咨询特价)年,主炮火控指挥仪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因为俄国引进了亚瑟·H·珀伦(Arthur H.Pollen)发明的一种仪器,他是英国雅尔古仪表公司(Argo Clock Co)的工程师。这种仪器具有许多新奇的特征,它基于双近似理论(double approximation),可以产生二维结果(two-dimensional results)。珀伦的理念没能被英国海军部接受,这使俄国有了可乘之机,获得了这项先进技术。先进的指挥系统加上船员的刻苦训练,舰炮取得了优异的射击效果;在1913~1915年的实战演习中,对匀速目标的火炮击中,前无畏舰和无畏舰的命中率稳定在20%~25%,有时甚至能达到30%。
从塞瓦斯托波尔级战舰开始采用的装甲系统,到“玛丽亚女皇”号时成了标准,这套防御设计理论在俄国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后来的俄国战列舰设计都采用此标准。虽然俄国无畏舰装甲占总重量的比例一代比一代大,但还远远跟不上火力装置的快速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俄国无畏舰远非完美。比较讽刺的是,俄国战列舰的主要缺点和主要优点都是源自主炮塔的布置。海军坚持要求将4个炮塔用平均分配的方式安放在甲板上,这势必会导致上层建筑物的可用空间狭小,另外不必要地延长主装甲带长度也是无法避免的困扰。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防雷系统的设计。俄国海军的战列舰“皇太子”号(Tsesarevich,1899年入役)引入的第一代防舱壁厚40毫米,下一代的博罗季诺级战列舰(1901年)也继承了这种舱壁。日俄战争发时,俄国舰队中一半的大战舰都安装了防舱壁。根据NTC的档案,1906~1908年,俄国考虑了很多防舱壁的设计方案。一些方案的构想还非常复杂,对和的损害控制分成了3个阶段:一个炸药炸能量疏散区间、一个炸冲击吸收区间和一个损害控制舱。当时被NTC考慢的系统都采用纵向装甲舱壁,但是它们都没有被考虑进无畏舰的设计中。在设计“塞瓦斯托波尔”号时,俄国海军专家在纵向防装甲舱壁的价值问题上还没有达成一致,俄国人最后决定采用造船用钢。争论的焦点在于防雷系统的重量问题,一个40毫米厚的装甲舱壁至少要增加500吨的重量,而这个重量是很难令人接受的。因为日俄战争中的经验表明,采用普通软钢的隔水舱壁(安装在巡洋舰“帕拉达”号、装甲巡洋舰“巴扬”号、战列舰“列特维赞”号和“胜利”号上)对水下炸的抵抗效果,并不逊于“皇太子”号上的40毫米装甲舱壁。
当然,这种忽视并非俄国所独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之前,各海军强国都忽略了防御结构的研发工作,所以俄国的这种态度也不值得大惊小怪。而日俄战争中获得的经验也没能显示出强化装甲隔水舱壁的必要性,这直接影响了1908~1914年之间俄国战列舰的设计。公平地说,一些有远见的俄国工程师也确实预见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理念。但是直到1915年,CDNC才在战列舰上开始防御结构的试验工作,直到1916年年底第一个完整的设计才宣告出炉。只是那个时候对于俄国来说,已经晚了。在1908~1914年,期间设计的俄国无畏舰水下保护装置就是一面没有装甲的纵向隔水舱壁,与船舷平行,底部被固定在双重船底之上,并辅以煤仓里的煤炭作缓冲。与当时的英国(尤其是德国)无畏舰相比,俄国的无畏舰在防体系方面还需要大幅度改进,因为俄国战列舰甚至连专用的防雷舱都没有。尽管所有的设计都有防网,但战争很快就会证明,这种网在实战中基本是形同虚设……
在这段时间内,俄国人在推进系统方面没有取得什么重大的进步革新,因此只能依赖国外提供的最新设备——尤其是帕森斯涡轮(Parsons)和亚罗式小管锅炉。俄国人显然也意识到了全面燃油化的必要性,“伊兹梅尔”号使用煤/油混合燃料锅炉和燃油锅炉,便是一个逐渐向全燃油锅炉演化的过程。
俄国无畏舰有着千篇一律的造型,只能依靠炮塔指向来简单分辨不同的型号。海军工程师们响应NGS的指示,对保持战舰侧面轮廓一致性的要求特别留心,因此有这一结果也不足为奇。实际上在那一时期,俄国无畏舰侧影的典型特征就是简洁:4个主炮塔、2个烟囱、2根主桅、1个或2个环绕轻型船桥的指挥塔,这些特征令人过目难忘。前两个系列战舰干舷高度的计算,基于它们都在内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服役的事实。到设计“伊兹梅尔”号时,俄国决定建造一支“远洋舰队”,为了增强远洋作战性能,提高了舰艏的出水高度,舰桥之后部分没有改变。
俄国无畏舰具有以下典型特征:很好的主火力系统、采用三联装炮塔、船壳设计先进。推进系统采用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比其他国家的海军逊色。其装甲的设计确实有独到之处,但是装甲厚度不足是不争的事实。此外,其主要弊端在于缺少防御结构。整体来说,从1908年开始对塞瓦斯托波尔级战舰的不断改进,使俄国无畏舰独树一帜,简洁的外形很难同其他国家的无畏舰混淆。
(咨询特价)年年初,俄国海军当局和海军工程师以他们所掌握的理论、实践经验,开始研制新型16英寸火炮战列舰。

热门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