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创新+法 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时代 管理类 企业管理 创新思维 战略管理 零缺陷管理 畅销书籍.

  • 正版现货 创新+法 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时代 管理类 企业管理 创新思维 战略管理 零缺陷管理 畅销书籍.
  • 所属分类:
    发货地:亳州
  • 价    格:54
  • 市场价格:
  • 今日价格: 有特价请联系
  • 优惠详情: 剩余数量总共数量
  • 最近热度:
  • 累计热度:
  • 综合得分:
  • 信誉得分:
  • 品牌:
  • 货号:5baaaadeda1c
  • 立刻联系购买联系商家世纪慧泉图书音像专营店

        本商品由世纪慧泉图书音像专营店提供,通过世纪慧泉图书音像专营店完成交易,请放心购物

  • 产品名称:零缺陷管理
  • 是否是套装:否
  • 书名:零缺陷管理
  • 定价:29.80元
  • 出版社名称:中国商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6年06月
  • 作者:卢显林
  • 开本:16
  • 书名:零缺陷管理
 
 
网开店 进货 运营 管理 客服 实战200招 葛存山 电子商务
28.5
市场价
(咨询特价)
为您节省
(咨询特价).5
款已热卖
105
感恩回馈活动倒计时:
01 23 : 59 :
 
 
 

 


书名: 创新+法 ISBN:

03

图书定价: 49.00 规格:  
作者: 王玥、潘巍 页数:

216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装帧:  
出版时间: 2015年6月 开本: 16开

互联网+时代,中西合璧

颠覆式创新的组织密码

 

王玥

KeyLogic(凯洛格)创始人、总裁,组织创新、人才培养领域的专家。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欧商业评论》等多家媒体设有专栏,同时担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中组部培训中心等知名教育机构的客座教授,长期为数家知名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担任顾问。

KeyLogic(凯洛格)竖内教育培训界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专业公司,漱佛商学院出版公司等一系列全球顶级教育机构在中国的独家合作伙伴,率先进入职场在线教育领域并获得千万美投资。

王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创业活动,是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成员,并在北京大学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创业与创新课程以及创业孵化器导师。

王玥拥有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后在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进修。

 

潘巍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的博士生和人类动力学(Human Dynamics)小组的助理研究员。在此之前,他从清华大学取得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士学位。他曾经就职于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他的研究方向是大数据与计算社会学:他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分析来自媒体、社交媒体、移动平台和金融交易的海量数据,模拟个人和群体行为,并以此为信息传播、城市规划和金融市场提供新的创新科技、视角和方法。他在社交媒体分析、基于移动数据的行为分析和金融交易员行为分析上发表过重要成果。他在许多学术刊物(包括《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

潘巍获得过清华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奖,在本科期间,他的研究成果便发表在人工智能的国际顶级刊物上。他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获得了最佳助理教学奖。2009年,他和他的团队赢得了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年度研究大奖(Network Challenge),并且受邀为美国国防部和政府应急部门讲学。他获得了IBM的“新兴多媒体领域杰出领袖”称号,在世界顶级的大数据社交网络学术会议NetSci上获得最佳论文奖,同时也是2011年美国ID3个人数据设计与隐私组织的院士(Fellow)。他的研究被许多主流媒体报道过,包括Technology Review、New York Times、New Scientist、The Atlantics、CNN、ACM TechNews、《三联生活周刊》《第一财经》《东方新闻早报》等。

 

媒体推荐

有关“创新”的书籍看了一些,枯燥的理论和生涩的技术词汇总让人头疼。《创新+法》却令我体验到读小说般的轻松,而引入的嘉宾讨论环节又给我很大启发。

——曹汐

《中外管理》杂志总经理

 

王玥兄是我认识的管理顾问朋友中,少有的活在未来而不是活在过去的一位。未来来得太快,还基于过去思考耕耘已经不够。组织为什么需要《创新+法》,因为这才是通往未来的船票。

——申音

NTA创新传播创始人,《怪杰》互联网真人秀出品人

 

反者道之动。自然万物都随时化转流动。创新密码,聚焦并不一定抓得住,必须内求觉醒,从而跳出方外,方可看到转瞬万变的真实,挣脱束缚,抓住当下生生不息的本真。这样一个内外拉伸跳转,在《创新+法》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王育琨

知名管理学家

北京地头力机构创始人

 

这是一个“不创新则死掉”的时代,近几年不断倒下的全球名企一遍遍验证着这一道理。对于中国这个世界的工厂而言,要转型成为经济强国,创新是最核心的问题。企业的创新,不仅仅是推出一两款新产品,关键受理思维的全面转型,是持续地跳出“舒适圈”。《创新+法》是对中国企业出路的系统探索,是对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系统探索。

——魏彩虹

美世咨询合伙人,美世大中华区领导力业务负责人

 

移动互联网降低了人际联结成本,包括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成本、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结成本和企业外部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成本。三种成本降低的相对程度不一样,所以有可能给一些行业的产业组织方式带来一些深刻的变化。《创新+法》在这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值得广大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密切关注。

——肖知兴

领教工坊创始人,华盛顿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

 

企业持续发展有三个发动机,即市场驱动、创新驱动和领导力驱动。《创新+法》的主要特点是视野国际化、理论有高度、案例接地气、阅读很享受!对于当下中国很多处于颠覆性创新环境中的行业和企业而言,《创新+法》也许可以帮助它们的企业家打开全新的思路。

——徐中

博士,北京智学明德国际领导力中心主任

 

可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创新+法》帮助我们梳理创新思路,建立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并从创新实践中获益。我所了解的王玥正是一位创新型的领导者,新的精彩即将蓄势在路上,我期待着创新密码!

——赵光明

国资委培训中心处长

 

赞誉

序一

序二

“颠覆创新”这一关……1

颠覆创新,组织越大越颤抖……2

轰动性赌局背后的巨大潜流……2

嘿店,请一定要成功……8

颠覆性创新产生的两个基础变量……11

“柯达之殇”会不会大面积发生……13

大组织的创新绊马索……20

颠覆性创新产生的四个关键特点……24

“颠覆测试框架”……26

“移动互联时代的克氏曲线修正”……30

颠覆性创新的三种战法……33

应对颠覆性创新必须的三个组织密码……35

密码代号:UX(User-Driven Experience)用户驱动的设计……36

密码代号:CO(Crossover &Open Platform)跨界思维与开放平台……38

密码代号:ID(Inno-Dynamics)创新团队动能……39

领导者:组织创新能力密码的核心……40

UX密码:用户心声激活创新力量……43

创新已经进入人性深水区……44

把用户当作“完整的人”……47

小心用户建议的陷阱……47

从“倾听”到“感知”……48

你好,人类学家……50

关注完整的人……52

划过心灵痕迹的产品—产品中的人文精神……53

像蘑菇一样思考……55

创新的工具箱之生活扫描仪SCAN……60

迭代,快速地迭代……67

CO密码:跨界思维与开放平台……73

平台时代的诱惑……74

跨界创新,从时尚到必须……79

富士:跨界创新,成功转型……87

跨界创新,考验的是组织能力……91

腾讯:最可怕的“模仿者”……92

耐克:交叉创新后的发……100

ID密码:创建团队动能……105

发挥组织创新的五点劝诫……106

激发员工的“团商”……107

让创新DNA渗入组织肌体……111

发屎飞龙在天……112

凝聚屎见龙在田……114

收敛屎亢龙有悔……119

融合屎打造美第奇团队……120

让创新从文到化……127

创新文化的几个关键词……131

“冒险”文化……133

“顾客”文化……143

“多化”文化……146

“学习”文化……148

领导者:组织密码的核心……161

极强的质疑精神……163

QBQ的习惯与空杯心态……163

学会问正确的问题……165

工具: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167

创新领导者的跨界思维……168

包容骇客……170

骇客很可能是企业的创新先锋……170

骇客的三种品质……171

让骇客能在你的组织中生存……172

逐浪“风暴眼”与酸性测试—创新风险的管理能力……175

逐浪“风暴眼”:如何跳出创新的危险漩涡……175

创新酸性测试—刮掉那些创新的泡沫……182

瞄准月球,收获群星—创新不惧怕失败……185

即使你偏离了月球,也会发现群星……189

不必追求完美……193

参考文献……196

 

序言

我和潘巍在清华大学都属于特别“能折腾”的学生,不过我们是两种类型。我在大学时代就开始琢磨创业,别人天天泡图书馆看各种微积分参考书,我也天天泡图书馆。只不过,虽然我学的是汽车工程,却在图书馆拼命找各种创业和管理的书籍看。其中,《蓝血十杰》今天依然对我影响深刻。再后来,我又在学校参与创业协会,自己和朋友们搞各种创业项目。毕业工作几年后,我就回归了我的“初心”,踏上了一条没有终点的创业之路。这一路的风景比我想象的还要绚丽,机缘巧合,最终我进入了企业咨询培训领域,有机会为中国各个领域里面最领先的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我和我的合伙人创办的KeyLogic公司,幸运地成为了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企业学习业务以及欧美多家顶级教育培训机构在中国的独家合作伙伴。这样的机遇让我们能够站在最高处看风景,也能感到这些企业家的寒意。世界变化实在太快了,一个组织一旦大起来,想不停

地顺应潮流、转型变革、顺风而行太不容易了。就这样,我们陪着一个又一个的客户度过他们的创新变革之旅,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把心得沉淀成一篇篇文章,发表在一些商业媒体上。更幸运的是,这些年我一直没有和最年轻的创业团队失掉纽带,无论是清华大学的各种创业大赛,还是我们隔壁北大的一些创业大赛,我都仗着资历一直担任个评委的角色。一边和可能是行业里最大体量的公司如国航、腾讯、大众、施耐德做各种创新变革的研讨,一边与最年轻、最有活力的创业团队讨论未来,让我收获颇丰。十几年的创业心路也让我有资本作为一个创业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去思考一个组织的创新和变革。

认识潘巍是因为一个共同的朋友。这个朋友说咱们校友有个牛人,他在MIT轻松赢取了FBI设立的数万美奖金,据说当时FBI的车包围了他的实验室,把导师都吓了一跳。潘巍是典型的清华学霸,在牛人尽出的清华园里傲视群雄,后来更是轻松考取连美国最聪明的工科脑袋都不敢申请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创办人就是鼎鼎大名的世界级计算机大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大多数中国人知道他是因为他借了一笔钱给当时的一个MIT中国留学生归国创业,那个留学生叫张朝阳。潘巍成了这个实验室的骄傲。毕业后,潘巍也开始尝试创业,做了一家公司,在华尔街提供数据发掘相关的服务。我们相识后特别投缘:我去波士顿就拉上他和他的太太一起吃龙虾、喝啤酒、乱吹牛;他回国开会、探亲也一定会路过北京,专门到我家里聚一聚。一来二去我们就有了一个想法,就是中西合璧,打通中美创新的思想通道,把我在中国做的创新实践和美国在发生的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写一些东西。这个想法得到了《中欧商业评论》潘东燕主编和《商学院》石丹女士的大力支持,他媚励我们在《中欧商业评论》和《商学院》上写专栏。由于有了这两位大人物的定期鞭打,我们两个无论多忙,每个月的月初都得拼命地写稿交租,怕的是两位严苛的主编打来催稿。这一写就将近两年,不知不觉间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一些思考和思维框架。我利用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等讲堂授课研讨的机会,把我们的思考、观察拿出来和各个行业里面顶级的管理者碰撞,寻求反馈,又有更多的收获!

这本书凝结了很多人的努力。感谢潘巍和我的家人,我们二人在写作的两年中分别成功升级为父亲!特别感谢过去两年多参加我“创新密码”讲座的数十家企业的管理人员,你们给了我们太多的思想火花!我还要感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林启贤,他为我们做了很多文字的整理工作!感谢和我一起创业的KeyLogicer们,是你貌同的努力才有了这本书中实用案例的产生!

 

王 玥

(咨询特价)1月于北京

我的中西合璧创新观

我和王玥是清华大学的校友,属于理工科背景,但他比我大N级,所以从来没在学校见过面。离开清华园的日子里,王玥和他的合伙人们创建了一家为企业提供咨询和再教育的公司,业务飞腾直上;我则离开了祖国,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媒体实验室(Media Lab)攻读博士,寻求学术上的卓越。我们两人的路,好似两条并行线,似乎永远不会有交集。

当然,没有交集也就没有这本书了。除了许多机缘巧合之外,我们合作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于创新的中国梦。王玥和他的团队为许多大型企业客户发阵业创新能力;我则幸运地在一个被誉为全世界最具有创新力的实验室,学习西方的创新。我们都相信,中国崛起的下一铂在于依赖创新力而非劳动力走上世界的舞台。我们也深感创育在中国的薄弱。就像周鸿祎在他的书中说过的那样,中国的创新像是搞工程的,我们知道创新的重要性,却总是忘记了它的独特性。

把创新当作一个项目工程或者管理目标,作为具备工科背景的作者,我们当然知道这是一个工科人常犯的错误。我们也意识惮这样的观念性偏差,广泛地存在于许多中国优秀企业的管理者的基因里。

如何创建创新的文化以及对于创新项目的正确认知和态度,是决定创新机构成败的关键。虽然我们经历各异,但是在这一点上一拍即合:传统中国企业创新观和西方创新观念的差异,看似就是一层窗户脂但即使现在中美交流如此便利,这层纸却总让人感觉难以捅破。我们知道,就像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拉拉所说,“书和笔是最好的武器”,所以我们要写作,来完成观念的乾坤大挪移。

于是我们竭尽所能,挑战中国的主流媒体创新观:除了能够写出与众不同的创新之说,分享我在美国这一创新中心感受到的创新观,最重要的是将正确的创新精神传递给创新力教育。从《中欧商业评论》的专栏开始,我们写了一篇又一篇文章,然后便有了本书。我的写作更多地偏向于借鉴优秀的中西方创新文化和创新故事,而王玥的写作则更偏向于结合实际的中国企业的情况。

作为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我希望能够和读者分享两点关于本书的拙见。

第一,这是一本冲击你的观念的书。我们想达到的目标是为创新管理者建立真正的创新观念。这包括如何对待创新人员,如何设置创新目标,如何组织创新企业活动,如何管理创新计划等。在本书中,有要容忍公司中“捣蛋的”、破坏公司规章的员工的理念,有要含笑接受项目完全没法到达预期目的的心态的观念。破坏性和失败,这些管理中避之犹恐不及的观念,却常常是伟大创新的必经之路。读者们刚读到这些观念不免会有些许惶恐,但是如果看完全书后能适当转变、接纳,哪怕仅是思考,就是打开了创新的任督二脉。

第二,我在清华和MIT,有幸也认识了许多中国和美国最优秀的企业家和创新人员。我认为,我们谦逊、踏实、集体主义的传统文化,相比美国高度个人化的文化,更利于建立起优秀的企业。许多中国企业早已掌握了创新的金钥匙。我们许多的大企业和世界级的创新工厂相比,其实就是一纸之隔。

愿与各位读者共勉。

 

潘 巍

(咨询特价)1月于波士顿

 
热门相关信息